大宁盐场位于长江北岸支流,大宁河上游的后溪河(亦称茶登河)畔,距巫溪县城北15公里的宁厂镇上,大宁盐场的盐泉名曰白鹿泉,亦称龙井。龙井位于后溪河北岸的宝源山麓,两岸地势狭窄,盐灶沿着盐泉两侧的一片狭长地带展开。早先,盐泉露头后,顺着岸坡流入小河,故盐灶位置高于盐泉,卤水到灶房,只能靠人力挑运,既费力又费时。后来人们用石块在盐泉的出口处建筑围池,将卤水水位抬高,卤水便可顺竹枧直接流入灶房,较之人力挑运,引卤方法已有很大改进,但由于卤水分配不均,常因争卤而时有纠纷发生,以致强弱相凌,诉讼不息。宋淳化三年(公元992年),知监雷说创龙池,外侧拦木板,在木板上开凿三十个一样大小的方孔,后来孔眼增加到六十八眼,在孔眼外承接竹管,分泉接引,分配各灶,从此,再无争卤纷争。[17] 这既是引卤方法的一大改进,更是卤水管理办法的一大进步,但这种方法不能使卤水过河,盐灶仍局限在北岸的狭小空间里,严重制约着生产规模的。
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,制盐规模亦随之逐渐扩大,扩产与地势受限的矛盾便突出起来,要扩大生产规模,煮盐区只能向南岸拓展。要将煮盐区扩展到南岸,卤水如何过河就成了新的问题。为此,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,终于在孔嗣宗的主持下,于宋嘉定元年(公元1208年)想出了过虹的方法。[18] 此法用竹篾绞织成碗口粗的牵藤,绷紧固定在两岸,然后将竹枧吊在其上,称之为虹,再将北岸龙池的卤水引到南岸,谓之过虹。一藤一枧为一虹,初引13枧,即有13条虹,这13条藤与枧横空跨越南北两岸,远处看去,犹如道道彩虹,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观,人们便称这景观为过虹。[19] 因虹用竹篾织成,其高度又大大超过洪水水位,用这个方法既能将北岸的卤水引到南岸,又能避免洪水的危害,且虹与篊同音,篊者,竹在洪之上,故将虹改作篊,虹只能表述这一事物的外部形象,不能表达其内在本质,而篊则能二者兼顾,可解读为:篊是由篾藤和竹枧组成、且超过洪水高度、既能引卤过河、又能避开洪水危害的道道彩虹。关于篊这个字, 据《汉语大字典》所释,其意有引水之义 ,笔者认为,篊字的出现当与引卤有关,跟忠县◇井溪为表述二水合一,其味甘美而出现◇字的背景十分相似,由此看来,篊、◇二字也算是我国珍贵的盐业文化遗产。所以,过虹应为过篊,又因篊的粗藤是用篾条绞织而成,既粗又大、既重又长,要将其安装到位并非易事,施工难度极大,非用绞车拖拽不可,故而又称过篊为绞篊。篾篊解决了卤水过河的难题,但篾篊易坏,需一年更换一次,更换时间后来固定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,到这一天,县官要到场与民同庆,井民则要敲锣打鼓、鸣放鞭炮、唱歌舞蹈,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场面,这种一年一度的换篊庆典活动称为过篊节,亦称绞篊节。《舆地纪胜》云:“绞篊在盐井引泉踏溪,每一枧用一篊,其枧与篊经一年,十月旦日,以新易陈。郡守作乐以临之。井民歌舞相庆,谓之绞篊节”。[20] 绞篊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了600多年,至清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以后,篾篊才逐渐被铁篊所代替。[21] 铁篊是指用铁管引卤,铁管耐用,生产周期可达10年之久,但铁管的重量大,需要驾设铁索道或铁索桥,绞篊节的习俗亦随铁篊的出现而逐渐消失,往后的70多年里,为铁篊和篾篊并存期,随着时间的推移,篾篊越来越少,但并未很快消失,直到建国后的1959年,南北两岸才全部改为铁管输卤。
巫溪县委宣传部 巫溪县文明办主办
巫溪文明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
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